封禁7年,从自杀学角度再回眸,DDLC封得冤吗?
在进入这个复杂的话题之前,我想我有必要表明我的身份。每个观点背后都有其前提,而我的身份可以替我表明我的前提。
我在大概五年前接触心跳文学社,并且在之后很长时间作为独立模组汉化者。我的网名是鼬豆腐,作为四十余个相关群聊的管理员,汉化过三十多个作品,移植的也有大概五十到六十个模组。如果在手机模组的开屏页面看见凯露,那就是我的移植。我入坑的时候刚好封禁没多久,而且除了第一波贡献者没有接触以外交际很广泛,所以我有把握对这个议题做出恰当的评论。现在我又有另外一个身份:自杀学的爱好者。关于这一点,观众不必怀疑我给自己贴这个标签是不是想炫耀自己是“小众哥”,我学习自杀学的部分原因在往期露脸的视频里面已经聊过。尽管我自觉对心跳文学社和自杀这两个领域都较为熟悉,但是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也欢迎指出。
以上就是我的自我介绍,接下来进入正篇。我将树立心跳文学社被封禁的前因后果,并且对我的观察进行评论。本期视频由于严肃性,我不会和普通视频文稿一样太过口语化,请耐心观看。
「第一部分 封禁缘起」
二零一七年,心跳文学社发布,作为一部短小精悍的反套路独立美少女游戏,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游戏以部长莫妮卡对玩家的爱的变化为主线,基调既温馨又恐怖。游戏采取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跳吓,这也是这个游戏的最大亮点。即使当时看来还不明显,游戏包含了一个争议剧情:对患所谓的阳光型抑郁症的青梅竹马纱世理的自杀的细致描写。这一点的是非我暂且留到下一部分再说。这一部分我只梳理时间线。
同样是二零一七年,“蓝鲸死亡游戏”开始被媒体所关注。“蓝鲸”是发源自俄罗斯,目标人群为10-14岁年轻人的一种死亡游戏,内容是游戏组织发出指令,指导青年人自残自杀,并且在当时向世界各地扩散。据百科所说,凡是参加游戏的青少年没有一个人存活。“蓝鲸游戏”诱导杀人的具体原理我们以后可以再聊。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七日,澎湃新闻发布报道““蓝鲸死亡游戏”自杀者多为青少年,是什么控制了他们”,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近来,网络世界似乎不太平了起来。除了勒索病毒外,还有一款名叫 “蓝鲸”(Blue Whale)的游戏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光听名字,可能会以为是保护动物的有爱组织,然而,当我们看到游戏规则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一阵发凉……”,由此可知蓝鲸在二零一七年掀起的波澜。
蓝鲸之所以如此瞩目,最重要的就是其死亡案例鲜活性非常高。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零一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环球网发布报道“警惕!一起儿童死亡案件与游戏《心跳文学部》有关”。以下是其摘要:
据英国媒体Sunderland Echo,以下简称回声报,报道称,在英国桑德兰各地的学校校长通过市议会发出警告,敦促学生家庭对《心跳文学部》这款游戏保持警惕。原因是,一名法医在调查今年早些时候一位十五岁男孩死亡案件时,发现了他曾经玩过《心跳文学部》的证据。
根据其指向我们应该不难找到消息的源头。然而当我翻找回声报,发现原报道已经被删除。迫不得已,只能找到一个比环球网晚三天的来自upcomer,下称上进报,的报道。这个报道不仅包含部分原报道的文本,还对为什么将心跳文学社和自杀联系起来的逻辑进行了阐述,尽管是引用自另一个报纸:
男孩的父亲Darren Walmsley本人也是一名验尸官,并且非常参与此案。根据the sun,下称太阳报的一篇文章,他是这样说的:
角色会提出建议,你决定要做什么。它将你拉进去,让它们变得非常真实。Ben没有谈论过它,但父母需要意识到这款游戏和其他类似的游戏。它是免费下载的,但一旦你开始玩,它就不会让你一个人。角色会和你成为朋友,爱你,并给你任务去做,但如果你不做,它们就会变得恶劣。
在此报道之后,心跳文学部就在多国开始被禁。
「第二部分 误会的伤痛」
这一部分,我将提出以上事件链中令人怀疑的部分。
我的理论是,从回声报报道的男孩父亲的阐述开始,就把心跳文学部和蓝鲸弄混了。
这个事件的传播链应该是:男孩死亡——回声报——太阳报——其他外媒报纸——国内报纸。
回声报的原文已经找不到,最接近原意的报纸应该是太阳报。上进报仅仅是引用上述两个报纸的内容拼凑出来一篇文章,其中的信息应该是二手信息,环球网的报道则完完全全丢失了原文,而且没有把最重要的“为什么认为心跳文学社和自杀有关”的内容简化为了“玩过心跳文学社”这个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的解释。众所周知,自杀者都喝水,水就会导致自杀吗?
据我所知,在新冠期间,环球网还照搬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失败报道,把一场新冠报道会上说的“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株是人传进的”说成了“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还登上了哔哩哔哩热搜,而把该发布会后面明确说的新冠病毒极不可能来自实验室给抹除了。我想问,记者的操守到哪了呢?
而对于男孩父亲的说法,但凡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根本不是“角色会提出建议,你决定要做什么。它将你拉进去,让它们变得非常真实。一旦你开始玩,它就不会让你一个人。角色会和你成为朋友,爱你,并给你任务去做,但如果你不做,它们就会变得恶劣。”,相反,游戏没有这个机制,而这个机制和“蓝鲸游戏”是完全一致的。我非常有理由提出这么一个假设:这个父亲把心跳文学社和“蓝鲸游戏”搞混了。
说实话,我能理解那个父亲。当时正是“蓝鲸热”没过去多久,对于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父亲,不愤怒就是麻木了。希望大家不要对此生气。
二零一七年到二零一八年,多国封禁“蓝鲸”,而在国内,环球网在这个时间点报道出来这件事情,而它所指的心跳文学部实际上是指“蓝鲸”。这个报道的鲜活性是那么强,相信有关部门查阅外媒发现确实是这样报道的,就把它当“蓝鲸”禁了。
我也能理解有关部门,不可能对这个问题还玩一遍游戏,这么多媒体都这么说,那就信了,封禁的确最为保险。
要说有谁是错的,那就是一众媒体的失实报道。于此,我可以对这件事情盖棺定论:心跳文学部的封禁完全是失实报道引出的误会和闹剧。
「第三部分 自杀描写的原罪」
有些后见之明的专家在了解全景后可能会提出,心跳文学部或许没有“蓝鲸”成分,但是其对于自杀的详细生动的描写,难道不会加强自杀者的自杀可能吗?
不错,美国曾经出版《自杀报道指南》,我还曾自己翻译过一遍。在该指南里明确提出对自杀报道的生动描写可能起到增强自杀可能的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该指南约束的对象是新闻报道,而对于文学作品一类的作品则不予约束。这个限制可能是源于文学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其他价值高于自杀提升的风险。《肖申克的救赎》有自缢的鲜动描写,甚至《中国新闻周刊》对化名小鑫的失踪青少年的自杀进行了绝对细致的描写。其他的例子举多少都不为过。
但是没有任何风险吗?也不。似乎经常出现因为认同自杀的文学人物而导致的自杀风险上升,但这一点自杀学界没有达成共识。这一点很大程度是从确实发生的“自杀传染”现象推断而来的。
但是,我认为,心跳文学部的描写已经风险很小了。纱世理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对比被逼无奈的她,玩家更容易共情痛心的主角。主角是如此痛心,以至于她的自杀几乎不可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而都是负反馈。这一点基于经验,圈内人比起因为她的自杀而认同自杀相比,理解自杀的更多。甚至出现了《救赎》这个模组,专门讨论如何避免纱世理的自杀。
「第四部分 诅咒的真相」
然而,尽管心跳文学社诱导自杀的谬论已经被我推翻,我们还是不得不看到,这个圈子里的人患精神问题和自杀的比例非常多。我的一个朋友科艺曾经说这个情况“有人说是一种诅咒”,从现象来看确实如此。我的一个朋友也在二零二三年春季自杀了。但是还是让我们从专业角度重新看待吧,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诅咒。下面的可能性大概率是都在这个现象上出力,而不是单独起作用。
可能性之一,不是游戏缔造问题人,而是问题人被游戏吸引。这一点也基于经验。大多数人在游戏之前就有相关问题。而我认为,游戏并不是激发了剩下一小嘬人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游戏的吸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问题人出于对理解自己的需要接触了含有精神问题和自杀元素的这个游戏。这一现象可以在常常浏览自杀资讯的自杀者上看到。我相信这类人一定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需要,哪怕自己没注意到。另一方面,这个游戏吸引初中生到高中生,而这个时期精神问题非常多,同时青春期的一大特点就是忧郁和冲动,而冲动性是预测自杀的最佳人格因素。
可能性之二,这个游戏的圈内人和同年龄同兴趣等等条件被操控的普通人群成分其实没有区别,看起来精神问题多只是因为没有和被操控的人群比,而是以总人群或者身边人相比。其实体感而言圈子里的抑郁率和自杀率并不是很离谱,但是这一点需要更多的调查。
这就是我的猜测。
以上就是作为汉化者,资深玩家和自杀学爱好者的我做出的分析。
鼬豆腐,5.18